在日常生活中,胶带是你不一定经常用到,却又必不可少的东西。
自1928年理查·德鲁(Richard Gurley Drew)发明透明胶带以来,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胶带的种类和用途越来越多,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胶带。
与此同时,一批用胶带来创作的艺术家应运而生。
这几位艺术家,分别用胶带创作不同形式或用途的作品,展现出了胶带艺术(Tage Art)的独特风采。
信手「粘」来的艺术品
Mark Khaisman
封箱胶带,顾名思义就是一般都是用来封箱的。但是在乌克兰艺术家 Mark Khaisman 眼里,它的作用可大多了。
Mark 的大部分的作品都选择用单色、半透明的胶带来创作。封箱胶一般都是偏黄、偏红的,所以看起来,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张张历久失色的旧照片。
Mark 坦言,巧妙地利用「光线」让作品更有魅力。
实际上,作品制作过程也不复杂。将有机玻璃板置于背光板上,然后在玻璃板上叠加胶带,通过胶带的叠层实现画面的明暗变化。
这种操作让我想起了手法相似的沙画。沙画也常常给人一股复古、怀旧的画面感,一部分和它的色调、光影有关,另一部分和它的故事性有关。
而 Mark 的作品灵感来源于经典的电影镜头、古代雕塑以及他家人朋友的照片,这种熟悉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在观众的心中产生了同样的画面感。
简单的工具,不简单的作品
Jochem Rotteveel
在一些艺术家看来,不是材料决定你怎么去使用,而是你怎么利用好这些材料。
来自荷兰鹿特丹的艺术家 Jochem Rotteveel,他就觉得胶带十分契合他的艺术理念。
不同于 Mark,在他的作品中,他使用多种颜色的胶带来创作,而风格也不局限于一种。
现在他的作品近似于马克· 罗斯科(Marks Rothko)和巴尼特·纽曼(Barnett Newman)的极简超现实主义作品,大色块和小色块分割了画面,体现了一种另类的美感。
而早期的作品有点涂鸦的意味,有一点让·米切尔·巴斯奎特(Jean Michel Basquiat)的影子,英文字母、复杂的颜色充斥了整个画面。
在他的这些满是皱褶的作品中,你能感觉到,胶带简直就是为抽象艺术而生的。
不局限于平面,它可以更有活力
Monika Grzymala
胶带的英文Tape,同时也有「磁带」的意思。在德国艺术家 Monika Grzymala 的作品里,胶带就是磁带,里面记录了她的想法和灵感。
Monika 的作品中用到的不仅仅是胶带,其中还包括了各种包装带、纸带。但胶带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。
很多参观 Monika 的展览的观众,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,都会觉得这些作品十分有冲击力。
在她看来,胶带本身就很有张力,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她带动了这些胶带,让这些胶带拥有了活力和流动性,好像是从墙壁中生长出来的一样。所以作品看起来充满了生命力
Monika 说,这些作品是她个人思想的延伸。在创作时,她将自己的想法注入到了胶带所织成的线条之中。
这些作品最终也成了她的“自画像”,表现的是她的情感和心情。
可以很美观,可以更实用
佐藤修悦
东京的地铁线路非常复杂,初到东京的人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。
佐藤修悦(Shuetsu Sato)一开始他是在新宿地铁站里做安保工作的。因为每天都会有不认识路的人来问路,所以他觉得可以试着去做一些标志,来帮助人们来分辨这些复杂的路口。
佐藤修悦想到了一种简洁高效而又美观的方法——先用胶带把字贴出来,再美工刀根据自己的审美对其稍加修饰。
因为之前曾做过报纸的排版工作,佐藤修悦自然地对字体的形状和配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。
这些标志很快地就收到了好评,车站的领导鼓励他继续下去。
慢慢地,佐藤形成了自己的胶带字体风格。慢慢地关注他的人多了起来,还有人专门跑到他上班的地方来看他制作字体。甚至有人整理搜集起来,给字体命名「修悦体」。
四个不同的艺术家,四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,让胶带这种原本普通的工具,变得充满艺术感、充满了活力。
看着手边的胶带,我陷入了沉思。